LanguageLANG
Column

城市寶典~葛飾區篇~

葛飾區作為東京23區之一,以「柴又」等富有濃厚老城風情的地區而聞名。 同時,該區也包括具有各種獨特個性的地區,如東京23個特別區中最大規模的都立水元公園所在地的水元地區,以及正在進行再開發的金町和新小岩等地。

葛飾區的下町特色在排行榜上也有所佳績,根據「Netorabo」在2022年進行的調查中,「保有下町風情的區域」中排行第一。 此外,根據2023年「Aruhi」的調查,「最宜居的城市評比」中,新小岩在關東地區排名第三,在東京23個特別區中排名第一,近年來也備受好評,不僅僅是因為至都心的交通便利,還包括物價和房租等「生活舒適度」。

另外,將葛飾區與舊城區連結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國民電影《男人真命苦》和國民漫畫《烏龍派出所》。 在這些作品中出現的老城區風景和人情味已經深深烙印在許多人的腦海中。

位於柴又車站,《男人真命苦》中飾演寅先生的人像

帝釋天參道

■1 史前時代的葛飾區

在遙遠的太古時代,葛飾地區曾經位於海底。隨後,隨著地球進入末次冰河期,全球氣候的極度寒冷化以及冰川發達,導致海平面下降,陸地開始形成。包括現今的東京灣在內,據稱有一條名為古東京川的河流,當時的地形包括谷地和丘陵。隨著氣候轉暖,海平面再次上升,經歷了海底化的歷史,大約在約2000年前的彌生時代後期完全成為陸地,人類開始在這裡定居。

葛飾區最古老的定居遺跡是位於青戶的「御殿山遺跡」,被認為是公元4世紀左右的遺址。 從出土的環狀土錘(一種用於漁網底部的重物)和培土痕跡(用於種植作物的土堆)等遺物來看,可以推斷他們以農業和漁業為生。 隨後,大約在西元6世紀左右,柴又、奧戶、東新小岩等地形成了聚落。該區最古老的古墓是「柴又八幡神社古墓」,據說是公元6世紀後期一位權勢之人的墓地。

八幡神社古墳

御殿山公園

■2 中世(奈良時代~江戶時代前)的葛飾區

在平安時代,葛飾地區位於「下總國葛飾郡」,其中的「大島鄉」即為葛飾區的一部分。
在平安時代,各地形成了荘園(貴族和寺廟的私有地)。葛飾區域的一片地方稱為「葛西御廚」。 葛西御廚是個特別的荘園,不是向中央政府進貢,而是向伊勢神宮捐獻產品以獲得領地的保護。在這片地區進行了稻作之外,還飼養牛馬,種植麻,採集草藥等活動。

在奈良和平安時代,開始推進連接中央與地方的道路建設。 在墨田區墨田・葛飾區立石・江戶川區小岩之間可以從地圖上確認一條存在的道路,被認為是東海道。這條道路沿線的地名中仍保留著「大道」一詞,也為此推測提供了證據。

在15世紀的戰國時代,葛西成為武士團之間勢力爭鬥的前線,於青戶的御殿山築起了「葛西城」,並在附近發生了「國府台之戰」。葛西城在1590年被豐臣秀吉(成功統一全國的武將,實施了刀劍等多項政策)攻佔拆毀。

在葛西城存在的時期,從小田原等地通往水戶和佐倉的街道得到了改善,而在這些道路的分岔口形成了名為「葛西新宿」的宿場町。

葛飾城址公園

舊中川的景色(拍攝於江戶川區)

■3 江戶時代的葛飾區

進入江戶時代,葛飾從下總國變成是「武藏國」的管轄範圍,葛西御廚成為幕府的領地。 在這個領地內進行了許多治水工程和灌溉設施的建設,諸如葛西用水、小合用水、上下之割用水等水利系的設立,許多新農田因而誕生。

這些農田主要種植大根、茄子、小黃瓜、蔥、蘿蔔等農產品,由於葛飾區靠近江戶,這些農產品也運往江戶市。這些蔬菜在江戶市中備受好評。

到了江戶時代,連接江戶與水戶(茨城縣)的水戶道和連接江戶與佐倉(千葉縣)的佐倉道上的交通量也增加,葛西新宿變得繁榮起來。在江戶川沿岸,水戶道設有「金町松戶關所」,佐倉道設有「小岩市川關所」。這些關所特別監督著「入鐵砲和出女」(指將鐵炮帶入江戶,以及防止大名帶女性出江戶而作為人質居住在江戶的女性。)。 當時,橋樑並不存在,中川和江戶川之間只能透過渡船來往。其中一艘渡船的名字也出現在歌謠中,即著名的「矢切之渡」。

葛飾最著名的旅遊勝地是柴又帝釋天所在的「題經寺」。 在曳舟川上,遊客可以欣賞從陸地上拉繩的「曳船」表演。 江戶末期,在堀切出現了「小高園」和「武藏園」兩個花菖蒲園,葛飾成為可以一日遊的地方,備受江戶市民青睞,是一個受歡迎的度假勝地和旅遊景點 。「小高園」是德川將軍和他的孩子常去獵鷹的地方。

帝釋天

矢切之渡

■4 明治時代~戰時中的葛飾區

明治時代開始後,1871年的廢藩置縣使得葛飾成為了「東京府南葛飾郡」。儘管主要產業仍是農業,但舟運為葛飾帶來了新的產業,磚廠業也因此興盛起來。 1872年,在小菅建立了「小菅磚廠」,引進了來自英國的技師和「霍夫曼窯」,被稱為「日本第一家現代化的磚廠」。這裡生產的高品質磚塊被用於銀座的建設,使得銀座的街道變為更加西化。

進入大正時代,水資源豐富且舟運便利的葛飾開始有利於造紙工業的發展,特別是1913年成立的「日本紙業龜有工廠」和1917年成立的「三菱製紙中川工廠」規模龐大。現在,「日本紙業龜有工廠」所在地開設了「龜有Ario」商場。而至今仍可在「新住宅未來公園」看見曾於「三菱製紙中川工廠」使用過的蒸汽釜,現今作為「地球釜」展示。

另外,1914年東立石設立了「千種塑膠工廠」,1918年在新小岩成立了「關口塑膠加工所」。這些工廠奠定了「玩具之都葛飾」的基礎,日本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推廣了許多玩具,如「Rika Chan」、「TOMICA」和「奇多」。

在交通方面,明治時代廢止了關所,並建造了橋樑,並發展了鐵路網。 1872年,日本第一條鐵路在新橋和橫濱之間開通。 1894年總武線開通,1895年常磐線開通,1897年龜有站和金町站作為葛飾的第一個鐵路車站開張。 隨後,金町站的開張使得前往柴又天神的參拜者增加。 為了提高交通便利性,金町和柴又之間開通了「帝釋人車鐵道」,人們用手推客車在軌道上行駛。

說到明治時代葛飾的重大工程,絕對不能不提到「荒川放水路」。這是舊荒川(隅田川)的小路,明治時代之前荒川頻繁氾濫。為此,國家收購了足立、葛飾和江戶川的三區農地和居民房屋,進行了約20年的重大工程。許多人為此工程搬家,建築物也被搬遷。鐵路和神社也進行遷移。這項工程的完成大大減輕了東京都心地區的水患。

隨著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許多人移居到葛飾區。這是因為葛飾地理位置便於前往都心,還有大量用於住宅的稻田和菜園。 在1920年到1925年這五年間,葛飾的人口增加了一倍,這些流入的人口進一步促進了該區工業的成長,成為了該產業的主軸。

帝釋人車鐵道 (資料來源:葛飾區鄉土與天文博物館・步鐵達人)

三菱製紙中川工廠使用過的蒸氣釜「地球釜」(位於新住宅未來公園)

■5 戰後的葛飾區

在戰時中,葛飾免於大規模的空襲破壞,因此很快就開始復興。許多從市中心逃離的人們開始在這裡居住,金町、龜有和立石車站周圍的地區興起了黑市,並形成了商店街。

工業整體迅速成長,區內工廠數量從1950年的1017家增加到了1970年的4736家,成長迅速。金屬相關工廠是數量最多的,但葛飾也培養出玩具相關產業,成為了其獨特的產業之一。

隨著工業的發展,區內人口急劇增加,青戶、金町等地興建了大型住宅區。 1955年葛飾區的人口為29萬人,到了1970年增加到47萬人。

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後,許多工廠搬遷到郊外或海外,原工廠遺址上興建了公園、商業設施、公寓等。在龜有的日本紙業遺址建造「龜有Ario」商場,在金町的三菱製紙遺址則建有「新住宅未來公園」和「東京理科大學」,此外還興建了許多公寓大樓。

新小岩的「關口」於1974年推出的「Monchhichi」紀念公園。

新小岩商店街

■6 今後的葛飾區

在過去十多年裡,葛飾區以工廠遺址為中心建造了許多公寓,區域正逐漸轉變為人們居住的城市。這一趨勢未來將會加速,大規模的公寓建設、車站前地區的再開發以及交通廣場的改造將持續進行。

其中代表性的有現在金町站前的再開發以及未來即將展開的新小岩站前再開發案。在金町車站前,主要是在未來,北側地區的發展將加速,「新住宅未來公園」和金町車站之間將會建立起新的城市風貌。

在新小岩車站周邊,正在規劃區內最大規模的再開發計劃,預計將建造公寓、商業設施、公園等。隨著車站周邊迴遊性和便利性的提高,同時開發具有防火性和抗震性的設施,解決目前建築老化和防災方面的問題。

此外,透過開放空間的保留,將在車站前創造熱鬧的氛圍,以期發展成為一個各年齡層人群交流互動、舒適宜居的城市。

在未來數十年裡,葛飾的城市面貌將發生巨大變化,但即便城市改變,這個地區一直珍視的傳統風貌、這種獨特的氛圍也應得以保留,因此,這裡的人情味也將一直傳承下去 。未來的葛飾可能會成為一個備受歡迎的「宜居美麗、人情味濃厚」的城市。

新小岩車站直連的「JR新小岩南口大廈」(預計2023年10月開幕)。

帝釋天參道

■7 傳統・文化小專欄「東京本染」

日本夏日的代表風光之一,「浴衣」,就如其名稱所寫的,「浴」指洗澡後,「衣」則指在家中穿著的衣物。 直到明治時代出現了「注染」這種染色技法,浴衣才開始能夠在戶外穿著。

這項新技法使得可以手工大規模生產色彩鮮豔的布料,浴衣因此作為「夏日的時尚服裝」開始流行起來。 注染技術在全國普及,而特別稱呼關東產的注染為「東京本染」,主要生產地是葛飾區、江戶川區和足立區。

東京本染的浴衣在各地老字號的和服店皆有販售,若選擇「東京本染」,即可享受傳統工藝帶來的獨特美感。想要更輕鬆體驗的人可以去葛飾區立石的「東京和曬創造館」,在那裡購買本染手帕,還可以體驗注染的製作過程。

東京本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