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川區位於東京23區的東南端,被荒川和江戶川分隔為東西兩部分,南端面臨東京灣,三面環繞著河流和海洋。 這個地區擁有水域豐富的自然環境,有沿河的水邊公園、自行車道和體育設施,人們可以享受與水相伴的生活。
江戶川區以「人均公園面積」聞名,位居東京23區第二(截至2022年4月1日),但第一名是夜間人口較少的千代田區,因此在實際上可以說是排名第一。從葛西海濱公園等沿海地區到沿著荒川和江戶川的公園、綠地和運動設施,這裡有許多寬闊的公園。這種開闊自由的環境是江戸川區的重要魅力。
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江戸川區的歷史。
江戶川區的景觀(中川交流橋)
葛西臨海公園
■1 史前時代的江戶川區
據推測,在江戶川區開始有人類定居約始於約彌生時代末期。 曾經是海底的這片區域,在約3000年前開始隨著海退和地殼隆起,由江河帶來的泥沙等逐漸形成陸地,人們開始在此定居。
最古老的住居遺跡位於北小岩的「上小岩遺跡」,被認為是古墳時代前期的聚落遺跡。從和在東海地區大量出土發現的陶器相符的痕跡來看,可以推斷與東海地區有著一定的交流。
上小岩遺跡
上小岩遺跡
■2 中世時期(奈良時代至江戶時代前)的江戶川區
從8世紀到10世紀,江戶川區屬於下總國(現在的千葉縣北部、茨城縣西南部、東京都東部)的葛飾郡。在廣大的葛飾郡中,現今的江戶川區和葛飾區一帶被稱為「大嶋郷」,認為江戶川區的「小岩」地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當時位於大嶋鄉的甲和里聚落。
當時統治這一地區的豊島氏向伊勢神宮捐贈了大嶋鄉的村莊,使其成為領地(貴族和寺廟的私有地)。這個領地被稱為「葛西御廚」,在伊勢神宮的保護下不斷發展壯大。 現在江戶川區內的「天祖神社」很多都是御廚時代的遺跡。
如今仍保留在這片土地上的「元佐倉道路標」是舊時的路標移建保存下來的物件。 它們曾經用於佐倉道,連接江戶和佐倉以及鹽的產地行徳與各地相交彙的道路交叉口。
天祖神社
元佐倉道路標
■3 江戶時代的江戶川區
江戶幕府成立後,葛西御廚大部分成為了天領(幕府的領地)。在成為天領後的江戶川區,積極進行新田開發,未開發的地方逐漸變成了水田。宇喜新田、伊予新田、一之江新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一之江新田的名主家族田島家的宅邸現在以「一之江名主宅邸」的名義對外開放。
此外,江戶時代的新川(船堀川)在物流上扮演重要角色。 在江戶時代初期進行了名為「利根川東遷」的重大工程,使得來自東北和蝦夷地的貨物不用再繞到房總半島,而是從銚子到上利根川、經過關宿(野田),再順著江戶川(太日川)流向江戶。
這些船隻在江戶川河口附近進入了經過人工挖掘的新川(船堀川),橫穿中川,經過小名木川,將貨物運送至江戶市中。 此外,新川最初是江戶最初為了運送行德的鹽而整修的河流,是江戶人民的生命線。
利用這種航運方式,蔬菜也被運送至江戶,區內也生產了許多葉菜類蔬菜。 其中一種以小松川命名的「小松菜」,據說是在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獵鷹時命名的。
當時的海岸線是一個美麗的海洋,冬季到春季時,可以捕捉到海苔和貝類,然後被運送到江戶。葛西產的海苔以「淺草海苔」而聞名,被視為高級產品。
陸地上的街道包括元佐倉道、行徳道、岩槻道,許多人和貨物在這些道路上往來。特別是元佐倉道作為連接江戶和千葉方向的主要道路,穿過小岩的關所,跨越江戶川,延伸至市川。
一之江名主屋敷
小岩關所遺址
■4 明治時代~戰前的江戶川區
明治時代開始後,江戶川區的主要產業仍是農業和漁業,主要產品包括稻米、蔬菜、花卉、蓮藕等農產品,以及魚類、海苔、貝類等漁業產品。自江戶時代末期以來,和傘製作業也逐漸興盛。
隨著鐵路的開通,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1899年總武線開通,平井站和小岩站相繼建立,車站周邊的商業和住宅區迅速發展。 1912年京成電車押上~江戶川間的開通進一步加速了這一發展趨勢。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導致更多人從都心地區遷移到江戶川區定居,人口持續增加。
隨著人口的增加,從農業到工業的轉變也加速進行,區內湧現了許多小規模工廠。此外,1910年至1930年期間進行的「荒川放水路」工程完成,包括防止內陸水患的水閘和維持航運的船閘等設施。江戶時代以來記錄的水患次數約為250次,但由於低窪地區的洪水風險大大降低,許多工廠也在低窪地區興建。
另外,作為新的特產,金魚養殖始於明治時代,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在區內各處湧現了許多金魚養殖者。 品種改良也廣泛進行,產生了獨特的品種,如「江戶川琉金」。 如今,江戶川區以全國知名的金魚產地而聞名。
金魚(江戶川區特產金魚祭)
小松川水閘曾被用於水位調節(現已保存在小松川公園內)
■5 戰後的江戶川區
對江戶川區而言,水既是威脅,又是恩澤。為了消除這種威脅,從明治到昭和,進行了許多國家級治水工程,包括1919年開鑿江戶川放水路、1930年完成荒川放水路完成、1963年開鑿新中川等。江戶川區逐漸成為一個適合工業和居住的安全城市。
戰後時期是這些成果的輝煌時期。1969年,東京地鐵東西線開通,葛西站也隨之建成,位於曾經的海岸線附近。在1970年代,南葛西和西葛西等沿海地區開發了大規模的住宅區,許多人選擇在這裡居住。
另外,在被稱為「葛西沖」的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從1972年開始,直至1983年,新的陸地「清新町」和「臨海町」相繼誕生。在接下來的20年裡,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劃,清新町主要建造了住宅區,而臨海町主要建造了卡車貨運站和批發市場,成為連接東京和全國的物流中心之一。
此外,「葛西臨海公園」和「葛西海濱公園」也是這個工程的產物。1988年JR京葉線的開通帶來了「葛西臨海公園站」的新設立,吸引了來自首都圈各地的許多遊客。海濱公園的「西NAGISA」成為潮間帶和海濱浴場,而「東NAGISA」則被視為保護生態系統的「未開發地」,在2018年拉姆薩公約被指定為濕地,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評價。
江戶川的景色
葛西海濱公園內的人工干瀉「西NAGISA」。
■6 今後的江戶川區
江戶川區未來的發展將更朝著「適合家庭居住的便利城市」發展,逐漸擺脫其以往的下町和工業區的特色。
在小岩車站周邊,南北兩側都在進行大規模的再開發計劃,未來幾年內,預計將形成現代化的街區景觀,南北兩側將建造高樓大廈。在北口的「JR小岩車站北口地區第一類市區再開發計畫」中,計畫在車站南北兩側建造地上30層,地下一層的建築。規劃包括住宅、商業設施、托兒所等。
另外,在船堀車站北側也有再開發計畫正在進行中,預計將建造兩座高層建築。其中一座計劃遷移江戶川區政府辦公室。這些工程預計在2028年左右完成,屆時江戶川區的面貌也將發生巨大變化。
另外,江戶川區自2021年東京奧運以來推動了作為「獨木舟之城」的宣傳。 葛西臨海公園內的「Canoe Slalom Center」,以及「新左近川水岸公園」和舊中川沿岸的「大島小松川公園」都建造了與獨木舟相關的設施。未來可能會舉辦世界級比賽等活動,也會有更多外國遊客前來參觀。
江戶川區的魅力在於其運河和海岸線等水邊景觀,以及便利的鐵路和道路網絡。在東京都心範圍內,能夠擁有這樣的居住環境十分珍貴,這也使其成為備受矚目的居住城市。未來這種趨勢將會進一步加速。
JR小岩站北口地區第一型都市再開發案(從北口大街看到的商業設施完工預想CG)
獨木舟划行的景色
■7 傳統・文化 小專欄「江戶風鈴」
江戶川區的夏日風情之一,便是風鈴。 在篠崎地區,有一家傳統風鈴工房名為「篠原風鈴本舖」,他們堅守自江戶時代傳承下來的傳統製作工藝。 繼承自先代篠原儀治先生的技術,工房的學徒們和家族一起堅守著這一傳統,創造出了從牽牛花和金魚等傳統圖案到西瓜和足球等新穎形狀的各種設計風鈴。
江戶風鈴
江戶風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