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川區位於東京東部的一角,是個保留下町氛圍的地區。主要區域有南千住、日暮裡、西日暮裡、三河島、町屋等,8條地鐵線路貫穿該區,通往市中心的交通十分便捷。
近年來,該區的交通便利性再次受到好評,並在主要車站周圍建造一棟又一棟的公寓。 2018年,地價漲幅在23個區中排名第一,而在2023年《東京住宅地價漲幅排名》中位於首位,東日暮裡1丁目排名第3,6丁目排名第6,東小宮6丁目排名第9。
同時,荒川區也保留著昭和時代的特色,例如東京唯一的路面電車「都電荒川線」,區政府經營的復古主題公園「荒川遊園」,以及眾多的公共浴場(截至2023年7月,人口在東京23個區中排名第2)。 這些元素讓荒川區獨具特色,遊客可以享受下町的情調。
日暮里站前
都電荒川線
■1從史前時代到中世紀的荒川區
荒川區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2至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現在的山手線以外的地區主要是海洋,唯一的陸地是「道灌山」和「諏訪台」。 從「道灌山遺址」發現了縄文前期的住居痕跡,「延命院」附近發現了貝殼堆積,顯示附近曾是海岸線。
隨後進入彌生時代,低地開始變成陸地,居住在高地的人們開始遷移到低地,並開始稻作。
到了律令時代(8世紀以後),荒川區成為了「武藏野國」「豐島郡」的一部分。 根據記載「荒墓郷」(現今的日暮裡・谷中)為一個聚落。
沿著荒川(現在的隅田川)設有渡船。 渡船周圍聚集了人和物資,該地區發展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南千住的「素盞雄(すさのお)神社」據說是在795年建立的神社,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荒川區範圍內規模最大的神社。搭乘渡輪的人想必也會到這座神社祈求平安。
道灌山
道灌山
■2 江戶時代的荒川區
16世紀末,德川家康入主江戶,荒川區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變化。
1594年,作為家康下令整修道路的一部分,在橋場渡口上游稍遠的地方修建了「大橋」,並在荒川的南北兩側修建了「千手宿」。 千住宿位於荒川河兩岸,北千住一側被稱為「千住宿」,南千住一側被稱為「千住下宿」。 這裡是水陸交通交叉的重要交通要地,因此作為江戶市內貨物運輸的中繼站而繁榮起來。人口約一萬人,是「江戶四宿」中最發達的一個。
千手宿的發展背景也與江戶時代初期在荒川上游進行的大規模建設有關。 透過「利根川東調水」和「荒川西調水」兩大工程,荒川的水量穩定下來,船舶運輸也開始活躍 ,帶動了千手宿的發展。
然而,除了公路沿線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仍然是農村地區,隨著江戶人口的增加,重點從水稻種植轉向蔬菜生產。 著名產品包括「荒田蘿蔔」、「潮入蘿蔔」、「三河島名」、「半北豆」、谷中本村(西日暮裡)的「谷中生薑」。
此外,道觀山、諏訪台等高地作為江戶市民喜愛的休閒勝地,在眾多浮世繪中描繪了從高地眺望荒川的景色。
目前,南千住站前矗立著俳句詩人松尾芭蕉的銅像,而千住處則是《奧之細道》的起點。 相傳1689年3月27日,松尾芭蕉從這裡啟程前往東北。
南千住站前的松尾芭蕉像
諏訪台的風景
■3明治時代~戰前的荒川區
江戶幕府結束、明治政府成立後,荒川區從北豐島縣併入東京都。 大約從這個時候起,荒川區開始從「郊區」迅速發展成名副其實的「城市」。
這項發展的先驅是 1879 年在南千住 6 丁目建造的官營羊毛工廠「千住精化所」。軍服、軍裝都是在這裡生產的,滿足了富國強軍政策的大量需求。在南千住橋場地區,設立了「大日本紡織橋場工廠」(現為Unitika)和「金淵紡紗南千住工廠」(現為Kanebo),支持荒川區纖維工業城鎮的發展。圍繞著「千住清羅」遺址的磚牆仍然存在,被稱為「舊千手清羅磚牆」,也是荒川區的註冊有形文化財產。
此外,日本石油碼頭和日本第一座汽輪機火力發電廠千住發電廠也坐落於此。再往上游,荒川沿岸,有幾家磚廠,有適合製磚的土壤。
明治時期也是鐵路發展的開端,以 1896 年開通的土浦線(常磐線)的南千住站為起點,創建了新的線路和車站。特別是1905年開通的日暮里站周邊有未開發的土地,當時集中在淺草的紡織品批發商集體遷入,形成了新的紡織品批發區。
目前以其復古街景而受歡迎的三之輪商店街,原本是當時為在南千住工作的工人建造的新市中心區域。 這裡以前被稱為「新開地」,兩旁林立著許多餐廳。
就這樣,荒川區因工廠和工廠工人的忙碌而繁榮起來,但明治末期的1910年,荒川河氾濫,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洪水,沿河的工廠和城鎮景觀遭受了重大破壞。荒川溢洪道的挖掘工作由此開始,並於 1924 年完工。當水位上升時,岩淵水閘關閉,起到保護該地區免受洪水破壞的作用。
三之輪商店街
荒川遊園煉瓦塀
■4 戰後的荒川區
戰後,各車站周圍自然形成了被稱為「黑市」的市場,供應必需品。 在荒川區,最大的黑市出現在日暮裡車站前,周圍原本有許多醣果製造商,因此在黑市中形成了糖果商店街。 據說在最繁榮的時期有大約160家糖果商店。
此外,自成田機場於1978年開設以來,日暮里站一直作為遊客換乘電車的「中心樞紐」。 但自2000年代開始,谷中、根津、千駄木等步行可及的地區受到關注,日暮裡成為「谷根千漫步的起點,吸引了許多來自海外的遊客。
荒川區的產業結構也因戰爭而有了顯著變化。荒川區的許多工廠因用於軍事目的而在戰後關閉。結果,工廠林立的橋場(南千住)出現了大片空地,並有計劃地開發了以公寓大樓為中心的新城鎮。曾經的工業區如今成為南千住的一個美麗住宅區。
在戰前,荒川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工業區,但戰後,它變成了一個「交通要衝」的集聚地。 例如,町屋站周圍在1971年千代田線通車後迅速發展成為住宅區。當時是木製房屋聚集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現代化的街區。日暮也經歷了類似的再開發,使得車站前廣場、行人步行道的建設以及商業、業務和公益設施的整合,使這個地區的氛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儘管各車站周圍現代化進行得如火如荼,荒川區也根植著保存傳統文化的文化。 在路面電車在各地陸續停駛的情況下,「都電荒川線」僅是因為沿線居民的強烈要求而得以保留。 目前它是東京唯一保留的路面電車。 另外,由區政府經營的「荒川遊園」在2023年完成了翻新後重新開放,雖然提升了安全性和舒適性,但仍巧妙地保留了古老的遊樂設施和復古風貌。
1954年日暮里站批發區(圖片提供:荒川區)
谷中銀座(台東區)
■5今後的荒川區
荒川區傳統上被稱為工作和居住緊密相連的「下町」地區,但隨著近年鐵路交通網絡的發展,它成為了許多上班族的居住地,因為能夠輕鬆抵達東京內各個地方。
南千住的發展成為了這一趨勢的開端,但進入21世紀後,再次掀起了公寓建設的熱潮,城市景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日暮裡車站前也正在興建高層建築,內設公寓、商業設施和大廳等,預計2026年完工。
十年來,荒川區經歷了從「充滿下町氣息的城鎮」到「靠近市中心、居住舒適的城鎮」的重大轉變,並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受此影響,不少地區地價大幅上漲,2018年地價漲幅在23個區中排名第一,日暮裡多個地區在2023年《東京住宅用地漲幅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不動產價值逐步增加。
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政府和居民都認識到「復古風格」和「下町情懷」的價值和稀有性,並將其作為區域的吸引點。正如近期備受關注的「谷根千」一樣,荒川區未來也將成為以「復古」風格吸引人們的旅遊勝地。
西日暮里站地區城市再開發專案預想圖(引用自西日暮里站地區第一種市街地再開發事業官網)
荒川遊園觀覽車
■6 傳統・文化小專欄「東京打刃物」
東京內刃刀,顧名思義,是一種採用傳統鍛造方法製成的刀,在過程中需要「敲打」。 在現代,許多刀片已被商業化為日常餐具,例如菜刀和剪刀,但它們的根源與用於製造日本刀的鍛造技術相同。 將刀加熱至變紅,然後在桌子上敲打並用水冷卻。這種彷彿出自歷史劇的工序至今仍在實踐。 東京打刃物主要生產於荒川區、足立區和台東區,可在東京的刀具專賣店等購買。
東京打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