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LANG
Column

日本的傳統節日「節分」起源於平安時代嗎?

在日本有許多慶祝四季更迭的活動,其中,節分象徵著「新季節的開始」,是相當重要的傳統習俗。
節分代表著「季節的分野」,通常在立春前一天舉行,是具有驅邪功能的傳統儀式。本文以下將介紹節分的歷史、文化背景、各地節分活動的差異,以及節分的一些有趣小知識。

節分的起源:平安時代的宮中行事「追儺(ついな)」

追溯節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的宮中行事「追儺」。「追儺」是源自中國的習俗,目的在於驅趕帶來疫病和災難的妖怪。當時人們並非以「撒豆」的形式驅魔,而是用桃木弓和蘆葦箭將惡靈趕走。「桃」在中國神話中象徵長壽和驅邪,在日本也被認為具有驅魔的力量。
自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撒豆的習俗逐漸在民間普及。由於驅魔的日文(まをめする)和大豆(まめ)的日文同音,後來人們便逐漸用大豆來驅魔,直到現代仍有家庭保有撒「福豆」的習俗。

節分的象徵涵義

在節分時「鬼」是節日中的重要元素,不過「鬼」並不僅是指怪物,同時也象徵人們心中的「惡念」和「災禍」。因此,驅趕鬼怪不僅是為了防止外部的災厄,也意味著淨化自己的心靈。「福進來,鬼出去(福は内、鬼は外)」蘊含著迎接幸福、遠離不幸的祈願。

此外撒豆後,吃下與自己年齡相同數量(或多一顆)的豆子,代表著透過食用豆子,將「福氣」帶入體內。

現代的撒豆和惠方卷

現在,節分的象徵活動包括「撒豆」和「食用惠方卷」。撒豆不僅在家庭中進行,寺廟和神社也會盛大舉行相關活動,活動中也會看到許多名人一同參與。
京都的吉田神社,以及東京的淺草寺,皆會舉辦大規模的撒豆活動,吸引許多參拜者前來接福豆。吉田神社的節分祭會持續三天。
另一方面,食用惠方卷是一個較新的習俗,其源自關西地區,在1990年代傳遍全國。這個習俗的特點在於,人們會面向當年的吉方(吉利的方位),沉默地吃下一整條惠方卷壽司,並在心中許願。這個習俗蘊含著在用餐時不說話,以免運氣流失的觀念。

福豆被撒在神社等地

惠方卷

各地節分的差異

在日本各地,有各自獨特的節分活動。
•北海道:由於氣候寒冷大豆較不易取得,因此當地有用撒落花生代替大豆的習慣。又因為花生有殼包裹,即使掉在雪地或泥土中也能撿起來吃,是個適合北海道人的做法。
•新潟縣的裸押合大祭:在這個祭典中,裸身的男性們會互相推擠來驅除厄運,和節分的「驅邪」主題有所呼應。

北海道撒落花生驅魔

有趣的節分小知識

1. 鬼的由來
「鬼」這個詞語,原本的語源是「隱(おぬ)」。那些看不見的存在被人們所畏懼,最終成為災厄的象徵,並被稱為鬼。

2. 節分會撒炒過的豆子而不是生豆
節分使用的豆必須是「炒豆」,而不是生豆。這是因為撒生豆會發芽,被認為是「災禍萌芽」。透過撒不會發芽的炒豆,象徵著不會萌生惡事。

3. 日本以外的驅鬼活動
雖然節分是日本獨有的文化,但世界上也有許多類似的習俗。例如,中國會在農曆新年期間施放鞭炮以驅趕惡靈的習慣。此外,歐洲的一些地區,在冬季結束時會舉辦化裝狂歡節,以驅趕惡靈。

總結

節分不僅是一個年度活動,更是具有深遠歷史和文化意義的日本傳統習俗。具有祈福涵義的撒豆驅鬼,及吃惠方卷的習俗,至今仍受許多人的喜愛。透過這些活動,使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更加融洽。今年的節分,不妨抱著在本文獲得的小知識,以全新的觀點看待這個節日,感受日本文化的深厚底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