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作為「KIMONO」這一名稱,和服已經在全世界廣為人知。正如漢字所義,原本「和服」這個詞是指所有的衣物(服裝),但在明治時期,西洋服裝,也就是所謂的「洋服」傳入日本後,「着物」和「和服」這些詞彙因此而產生。今天,我們來一探日本傳統民族服裝——和服的歷史。
【繩文時代】(約西元前1萬8000年左右~西元前300年左右)
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和服。在繩文時代,和服是用來防寒和保護自己免受外敵侵襲的。因此,當時的和服並沒有裝飾,只是簡單地用狩獵所得的獸皮、羽毛或樹皮等材料來穿著。
隨後人們開始在田地裡栽種植物,麻等纖維也被發現,並且紡織絲線、織布的技術也跟著出現。
[彌生時代](西元前 300 年至西元 300 年)
根據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女性穿著的是從布中央開孔,將頭部穿過的「貫頭衣」,而男性則是將一整塊布圍繞身體的「袈裟衣」。這被認為是現代和服的起源。
【古墳時代】(西元250~538年左右)
這個時期受到中國等大陸文化的影響,和服的形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男性穿著稱為「衣(きぬ)」的上衣,以及類似褲子的下衣「衣袴(きぬばかま)」,女性則穿著上衣和長裙狀的下衣「衣裳(きぬも)」。
現在和服的穿著方式基本上是「右前」,不過根據遺址出土的文物,我們發現遺址的男女都是穿「左前」的。
【飛鳥・奈良時代】(西元592~794年左右)
隨著聖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階」,統治階級與庶民之間的衣服差異變得更加明顯。從這個時候開始,絹被用於和服及小物的製作。統治階級的人們根據其冠位區分身上所穿戴的冠帽和衣服的顏色。此外,在奈良時代,根據官位,正式的服裝分為禮服(らいふく)、朝服(ちょうふく)和制服(せいふく)三種。並且在719年發佈的「衣服令(えぶくりょう)」中,規定了和服的前襟應為「右前」。
另一方面,庶民的衣著變化不大,且他們無法穿著鮮豔的顏色。
【平安時代】(西元794~1180年左右)
進入平安時代後,由於遣唐使的廢止,和服逐漸發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變化。直線裁(ちょくせんだち)技術的誕生,使得布料可以直線裁剪並縫合起來。此外,根據氣候的變化,開始有了重疊穿著、調整材質等各種巧妙的穿著方式。
公家的男性從朝服轉為穿著束帶(そくたい),女性則開始穿著被稱為唐衣裳裝束(からぎぬもしょうぞく)或女房裝束(にょうぼうしょうぞく)的晴裝束(はれしょうぞく)。由於需要穿疊多層和服,因此出現了「十二單(じゅうにひとえ)」一詞。
無論是束帶還是唐衣裳裝束,袖子部分都不會縫合袖口下部,而是穿著袖口較大的「大袖(おおそで)」下搭配「筒袖(つつそで)」的「小袖(こそで)」。這些小袖被認為是現代和服的原型。
另一方面,庶民的服裝則有所不同。男性穿著被稱為直線裁「直垂(ひたたれ)」的上衣,並搭配「小袴(こばかま)」這種下擺收緊的袴。女性則是在小袖之上,穿著從腰部以下類似圍裙的「褶(しびら)」。
【鎌倉・室町時代】(約西元1180~1568年)
進入鎌倉、室町時代後,和服逐漸簡化,並轉變為著重實用性的服裝。
先前提到的直線裁「直垂(ひたたれ)」重新受到重視,並從下級武士逐漸普及至上級武士,最後成為武士的正式服裝。
女性則開始將原本作為內衣的小袖作為外衣來穿著,此外,還會在小袖外搭配類似百褶裙的「裳袴(もばかま)」。這種「小袖+裳袴」的穿搭風格,現今仍可在畢業典禮等場合中見到。
到了室町時代後期,也就是所謂的「戰國時代」,日本開始栽種棉花,並發展出比絲綢更耐用,且具良好保暖性與吸水性的棉質布料。
【江戶時代】(西元1603年~1868年)
由德川家康所開創的江戶幕府,統治了約300年的江戶時代。幕府將領地分配給各地的大名,並要求各藩設計自己的家紋,並讓藩士穿上用麻布經過膠水固定的上衣和袴,稱為「裃(かみしも)」。這被認為是促進和服整體技術發展的重要契機。
女性所穿的和服幾乎與現代的和服無異,稱為「小袖」。日本代表性的「友禅染(ゆうぜんぞめ)」技術是在元祿時代完成的。穿著方式上,開始在腰部處折起布料,形成「おはしょり」,並且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腰帶綁法。
江戶時代是庶民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逐漸增強,並且町人文化迅速繁榮的時期。在這個時代,曾經只能穿著粗糙材質和有限色彩的庶民們,也開始為了享受時尚而巧妙地加以設計創新。其中,女性特別喜愛的配飾包括不受身份限制的梳子和簪子等小物件。
在許多時代劇中,經常會出現武士等人物作為江戶土產,購買串和簪子的場景。
裃(上下日式服裝)
烤肉串和髮夾
【明治時代至今】(1868年~)
自明治維新以來,隨著日本開國,西方文化逐漸傳入,各種西洋風格的生活方式與服裝開始融入日本社會。有些人甚至將和服與西洋蕾絲搭配,或在西裝外披上羽織,享受和洋折衷的時尚風格。
為了推動西洋化,政府在明治11年(1878年)規定官員與軍人必須以西裝為正式服裝。而對於庶民而言,政府則規定穿著和服時,必須在衣物上繡上家紋,這種帶有家紋的「紋付(もんつき)」便成為正式服裝。直至今日,無論男女,在正式場合仍習慣穿著帶有家紋的和服。
隨後,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服文化一度衰退。然而,在傳統儀式與喜慶場合,穿著和服的文化依然深植於日本社會。如今,和服已不再是日常穿著,而是多用於婚禮、葬禮等特殊儀式,以及正式場合的禮服。
此外,和服仍然是日本新年、成人式、七五三、入學典禮、畢業典禮等慶祝活動中的傳統服飾。同時,在茶道、花道、日本舞蹈、歌舞伎觀賞等場合,仍然保有穿著和服的習慣。
(總結)
順便一提,文中提到的「呉服(ごふく)」這個詞,最初是來自於呉國(現今的中國),指的是從呉國傳來的衣物。江戶時代,人們將絹製的和服稱為「呉服」,而以綿或麻等較粗的纖維編織的和服則被稱為「太物(ふともの)」。
在江戶時代,京都有來自近江、伊勢、美濃等地的商人專門經營和服生意,這些商人被稱為「呉服商」。其中,許多商人與幕府、天皇家、大名家等有往來,負責為他們提供衣物,這些商人被稱為「呉服所」。他們在江戶(東京)、上方(大阪)等地設立了分店,對和服的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呉服所」後來改變經營模式,演變成今天的百貨公司。
在日本國內,和服的魅力正逐漸被重新認識。最近,許多和服工坊提供帶有穿著服務的和服租賃,讓即便是初次穿著的人也能輕鬆體驗穿和服的樂趣。如果有特別的日子,不妨嘗試穿上和服出門,感受一下傳統服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