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分縣別府市,這個以溫泉聞名的地方,流傳著自室町時代以來的「別府竹工藝」。大分縣也是日本國內生產真竹(マダケ)最多的地區,而真竹正是竹工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別府竹工藝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今天我們將介紹這項工藝的魅力。
「別府竹工藝」的歷史始於1世紀
關於別府竹工藝的歷史,有多種說法,最古老的說法可以追溯到1世紀左右。據說,日本武尊(やまとたける)之父、景行天皇在征伐熊襲(九州)後途經大分,發現了優質的竹子,並讓人製作茶碗籃「メカゴ」,這被認為是別府竹工藝的起源。
到了室町時代(大約1338年),有從事木器製作的木工匠開始用竹製作鹽籃,並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行商用的竹籃等產品的製作。從這個時期起,竹製品開始真正地進入產業化階段。
進入江戶時代後,別府溫泉作為溫泉療養地的受歡迎程度急劇上升。溫泉療養客通常會停留一週以上,他們喜歡使用竹製的籃子、篩子、味噌濾網等日常用品,並將這些竹製品作為伴手禮帶回家,這使得竹工藝的市場逐漸擴大。
竹工藝
竹工藝
在明治35年(1902年),為了推廣當地的竹工藝產業,設立了「別府工業徒弟學校」。該校內的「竹籃科」專門培養竹工藝職人,進行系統的竹細工技術訓練。
隨後,在昭和13年(1927年),作為公設研究機構,「大分縣立工業試驗場別府工藝指導所」成立。隔年,為了幫助受傷軍人重新融入社會,「大分縣傷兵軍人職業再教育所」也設立了。這些機構最終發展為今天的「大分縣立竹工藝訓練中心」,如今這裡成為日本唯一的竹工藝專業訓練學校,培養出了眾多優秀的竹工藝技術人才與藝術家。
「別府竹工藝」的基本編織方法
別府竹工藝的主要製作過程包括竹材的伐採、竹子煮沸或直接用火烤燒,去除表面滲出的油脂(稱為「油拔」)、日曬乾燥、竹籤加工、編織(編組)以及最後的修飾。
其中,「編織(編組)」是最重要的步驟,透過結合超過200種編織方法,創作出各式各樣的作品。在這裡,我們將介紹別府竹工藝中使用的8種編織技法。
「四目編織」
這是基本的編織方法之一,將縱橫兩向寬度相同的竹籤交叉,並在編織過程中保持等間距的間隙,編織成四方格狀。

「四目編織」
「六目編織」
這是一種將6根竹籤斜交組合,從中心向外編織的技法。這是最常見的編織方法之一,因為編織出來的形狀像是籃子,所以也叫做「籃子編織」,或因為編織出的網眼呈六角形,也稱為「六角編織」或「亀甲編織」。

「六目編織」
「八目編織」
這是一種將竹籤縱向、橫向、斜向交錯重疊編織的複雜技法,編織出來的網眼呈八角形為其特徵。
「網代編織」
這種技法使用較粗的平竹籤,並在交叉的地方進行錯開編織。由於編織過程中不留縫隙,因此最終的作品非常堅固。根據編織方式的不同,還可以創造出多樣的變化,如「枡網代編織」和「四方網代編織」等。這種技法不僅廣泛應用於竹製品,還曾被用於天花板裝飾、屏風等其他領域。

「網代編織」
「草蓆編織」
這是一種將粗的竹籤縱向排列,稍微細一點的竹籤橫向交錯編織的方法。由於編織出的網眼形狀像是傳統的草蓆(ござ),因此得名。

「草蓆編織」
「縄目編織」
這是一種將竹籤縱向、橫向或斜向交錯編織,像編織繩索一樣進行編織的技法。
「菊底編織」
「菊底編織」因為編織出的網眼圖案像菊花一樣而得名。這種技法是將竹籤放射狀地排列,從中心向外編織,竹籤之間呈交錯狀。這種編織方式常用於製作底部為圓形的竹篩或籃子等物品。
「輪弧編織」
這是一種將竹籤放射狀排列,並在中央編織成圓形的技法,也可以稱為「輪口編織」。
總結
別府竹工藝在昭和54年(1979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傳統工藝品,至今仍在別府的街頭作為生活必需品被廣泛使用。如今,隨著創作人們的獨特風格,別府竹工藝已經不僅限於傳統工藝,還涵蓋了時尚配件、家居裝飾和藝術作品等多樣化領域,並且吸引了來自海外的關注。如果有機會造訪別府,別忘了親自觸摸這些作品。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參加竹籃製作等工作坊哦!